多齿角锥水母

Chuniphyes multidentata   Lens et van Riemsdijk
   

  31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特征
多营养体期:前泳钟体长17.0—19.0mm。钟体角锥状,有8条纵棱,即2条背棱,2条腹棱,2条背侧棱,2条腹侧棱。这8种纵棱在泳钟上部约1/4处合并为4条棱。泳囊口基部有2个小的背齿和2个较大的腹侧齿,还有2个大的侧齿。体囊细线条状,顶端几乎抵达泳钟顶,中段膨大呈翼状,低于泳囊顶,因此上端部分显得特别长,梗管从泳囊腹面下部1/3处进入泳囊。
后泳钟体:钟体呈角锥状,长23.0mm。表面有6条纵棱,即2条背棱,2条腹棱,2条侧棱,这6条纵棱在泳钟顶汇合成3条棱。泳囊口有1对侧齿,1对背齿和1对大而明显不对称的基腹齿。干室翼大,体囊呈细线条状,顶端抵达泳钟顶,向下延伸至泳囊上部约1/3处(图82)。

生物学

生活习性 东海出现于500—1000m冲绳海槽水域;南海主要栖息在500m下层,春、夏季出现于东沙群岛东南、中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周围海区,数量不多。 Leloup 和
Hentschel(1935)在大西洋卡那列岛发现在300—1000m水层,但以600—800m数量最多。同样Bigelow和Sears(1937)。在比斯开湾发现400m以深水域数量最多,Al-varino(1967)在400m以深发现这种水母,Stepanyants(1967)认为这种水母主要栖息在300—400m水层,据Pugh(1974)综述,主要栖息在600—720m水层。属深水种。

国外分布

太平洋的菲律宾、马来群岛、澳大利亚、日本,印度洋的东南部及赤道水域、阿拉伯海、非洲东岸和南岸,大西洋的比斯开湾、卡那列岛、百慕大、南乔治亚岛、葡萄牙海域。

其它信息

采集地点 东海(125°00′E—26°28′N),1978年6月,高尚武等;东海(124°40′E—26°47′N),(124°34′E—25°19′N),(123°30′E—25°19′N),1982年12月,王克等;东沙、中沙和西沙群岛,1979年4月,陈清潮等。